【编者按】粤有钱
三尺讲台写芳华,一片丹心润新苗。在沂河源头的碧水之畔,我县教育战线涌现出一批有理想、敢担当、肯奋斗的青年教师。他们以青春之我奔赴教育热土,用智慧点亮课堂,用爱心润泽童心,在教育改革前沿、乡村振兴一线书写动人篇章。
即日起,县教育和体育局推出"青春育见"专栏,聚焦全县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群体,通过事迹展播的形式,展现他们扎根教坛的育人智慧、创新实践的破局勇气、亦师亦友的成长故事。让我们共同聆听教育新生代的心声,见证青春力量与教育理想的炽热碰撞,期待更多青年教师在这里被"看见",让优秀教育故事持续"发声"。
特殊教育学校
徐文骁
徐文骁,1997年10月生,现任特殊教育学校八年级班主任、兼职德育处,管理校图书室。从事特教工作五年,扎根教育一线,秉持“用爱启智,以行导能,让特需孩子绽放独特光彩!”从教期间先后获得县级卫生与健康教育工作突出个人、优秀指导教师,资助育人优质课一等奖等。参与县级课题研究,指导学生获市、县级才艺展示比赛奖项,在省市多家特教刊物发表论文。
展开剩余87%他的网名为什么叫“为折翼的天使插上翅膀”呢?许多人加了徐老师的微信后,都忍不住好奇地问。自从考上大学选择特殊教育专业的那一刻起,徐老师就坚定地认为,特需儿童就像折翼的天使,而他的梦想便是为这些孩子插上奋飞的翅膀,帮助他们茁壮成长,绽放生命的色彩。
在他的班级中,有一个名叫小珍的学生,外貌清秀,却有运动和语言障碍。小珍特别喜欢和徐老师交流,刚开始说话时,她总是支支吾吾。每当这个时候,徐老师总是温柔地对她说:“讲话时不要急,慢慢说,说清楚就好。”同时,他还提醒小珍注意口型,放慢语速,鼓励她大胆开口。随着时间的推移,小珍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地回答问题,乐于与徐老师分享她的生活,直到现在,她已经能够毫无障碍地与他进行交流。
另外有一位学生叫小绮,她个子很高,特别热爱劳动。倒垃圾的活,她总是抢着干,从不叫苦叫累。每当上课时,她积极回答问题,每次得到表扬时,都会冲着徐老师微笑。与徐老师相处的过程中,小绮会主动拿给徐老师看自己写的字。徐老师总是耐心地指导她,鼓励她把字写得更加端正,并教她如何掌握汉字的间架结构。经过一年的相处,小绮不仅字写得越来越好,性格也变得更加开朗。
寒冬的夜晚总是来得特别早。孩子们吃过晚饭后,通常会在生活老师的带领下在操场活动一会儿,然后上楼休息。在宿舍里,徐老师认识了住校的小彭、小耿、小翟等十一名学生。他总是尽可能地多和孩子们交流,给他们讲述自己所见所闻,让他们有机会听到外界的声音。同时,徐老师还教导他们学习整理床铺、洗衣服、拖地等日常生活技能,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特殊教育的最终目标粤有钱,是让每一个特殊的孩子都能回归到主流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然而,徐老师更希望的是,这些孩子能够自己穿衣、洗脸、刷牙,能干干净净地出门;他们能养成良好的习惯和优良的品行,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并且赢得他人的尊重。
每一朵花都有她绽放的理由,每一个生命都有他存在的价值。在这所特殊教育学校里,徐老师与众多优秀教师携手并肩,共同引导青年教师团队,为每一位特殊学生点燃梦想的光芒。尽管前行的道路上充满挑战,每一步都伴随着艰辛,但徐老师和他的同事们始终怀抱希望,以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与热情,勇敢肩负起这一神圣使命,共同开创特殊教育的美好未来。
第二实验小学
王文菊
王文菊,32岁,现担任第二实验小学四年级七班班主任兼语文教师。自2014年踏上讲台,她用十一年时光践行着“以爱育爱,以心暖心”的教育信念,从乡镇学校到县城小学,变的是工作环境,不变的是对学生的赤诚与对教育的担当。
2014年,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王文菊主动选择回到家乡的乡镇学校。初为人师的她坚信,教育是一场温暖的陪伴,更是一场漫长的守望。为了让农村孩子感受到关爱,她搬进学校宿舍,与学生同吃同住——清晨,她陪着孩子们在晨雾中诵读经典;傍晚,她带着孩子们在夕阳下讨论习题;周末,她骑着自行车家访,走遍了周边的村落。在她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颗独特的种子,需要耐心浇灌。所带班级的留守儿童小宇因父母常年在外变得沉默寡言,她便每天午休时与小宇共读绘本,周末带他参观科技馆,用细腻的关怀打开孩子的心门。四年后,这个曾经内向的男孩在毕业留言中写道:“王老师的办公室,是我最温暖的港湾。”
在乡镇工作的8年里,王文菊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成绩始终名列前茅。2018年中考,她的学生们以优异成绩考入县城重点高中,她也因突出表现被评为“沂源县优秀班主任”。但她深知,荣誉的背后是无数个与学生相伴的日夜,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的坚定承诺。
2022年,王文菊通过选拔考入沂源县第二实验小学,带着乡镇教育的积淀,她将更多元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然而,教育的考验从不因环境改变而停止。2023年10月,尚在休产假的她接到学校电话:因教师短缺,三年级急需语文老师。看着襁褓中不足百日的孩子,她内心挣扎:一边是需要呵护的幼子,一边是亟待引导的学生。“孩子们不能没有语文老师。”简单的一句话,让她毅然决定提前结束产假,哺乳期每天往返家校八趟,从未耽误过一节课。同事们心疼地说:“文菊,你太拼了。”她却笑着说:“这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初心。”
2024年暑假过后,当得知所带班级的原班主任因休产假无法履职时,她再次主动请缨:“让我来带这个班吧,我熟悉孩子们的情况。”面对一个纪律松散、凝聚力不足的班级,她没有急于立规矩,而是用两周时间逐一与学生谈心,为每个孩子定制“成长小目标”。她发起“每日一句暖心话”活动,在作业本上写下对学生的鼓励;组建“家长互助群”,利用放学后的时间为家长讲解家庭教育方法。三个月后,班级面貌焕然一新:课间追逐打闹的现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发组织的读书分享会;家长们从最初的担忧变为主动参与班级活动,家校共育的合力悄然形成。
在同事眼中,王文菊是不知疲倦的“拼命三娘”;在家长心中,她是值得信赖的“暖心导师”;在学生眼里,她是亦师亦友的“王妈妈”。她所带班级的卫生角总是一尘不染,因为她教会学生“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她的语文课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因为她用情景剧、诗词接龙让传统文化活起来;她的办公桌上永远放着备用的文具和药品,因为她记得每个学生的小习惯。
2024年冬天,学生小雨在作文中写道:“王老师的手总是暖暖的,牵住她的手,就像牵住了太阳。”这句稚嫩的话语,正是王文菊教育生涯的真实写照。她用行动让人们看到: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不仅是课堂的耕耘,更是生命的守护。
从乡镇到县城,从青春少女到母亲教师,王文菊始终相信:“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星星,教师的使命就是擦去他们身上的尘埃,让星光闪耀。”她的事迹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中,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教师的责任与担当。正如家长们在联名信中所说:“遇到王老师,是孩子们的幸运,更是我们家长的安心。”这,便是一位普通教师最动人的勋章。
东里镇中心幼儿园
谢子月
谢子月,女,中共党员,1993年5月生,东里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她长年扎根在教育一线,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在平凡之中有着伟大的追求,平静之中怀着满腔热血,平常中有着极为强烈的责任感。曾先后获得“班级工作表现突出教师”“学前教育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在东里镇中心幼儿园,谢子月老师是一位深受孩子们喜爱和家长赞誉的好老师。她宛如春天里的暖阳,用自己的爱心、耐心和责任心,温暖并呵护着每一棵稚嫩的幼苗,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着。
在幼儿眼里谢老师是他们的好朋友。每天清晨,她总是以最灿烂的笑容迎接孩子们的到来,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馨。在日常活动中,她关注每个孩子的个性差异和兴趣爱好。对于内向胆小的孩子,她会给予更多的鼓励和引导,创造机会让他们展现自己;对于好奇心旺盛的孩子,她则会提供丰富的探索材料,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有时因为有事没有到班,一进班就有孩子暖暖地说:“谢老师,你去哪儿了?我都想你了。”面对可爱的孩子们,她都会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个美丽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去敲响他们的心灵之门,成为他们的“朋友”,让他们感受到温暖如阳光的爱。
在领导眼里她是勤勤恳恳的“老黄牛”,她秉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教学思想,与园里的教学理念同频共振。在日常工作中,与平行班教师积极研讨、认真做好教育教学计划,为幼儿创设温馨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在班级老师眼里,她是得力搭档,会为班级的发展与教师主动沟通自己的想法和建议、细心提醒容易忽略的事情,在每一次的活动里都能看到她认真为孩子留下精彩瞬间而奔走的身影。
在家长眼中,谢老师是他们的贴心人。多年来,她用自己的宽容、理解、真情、真诚对待每一位家长,把微笑服务、真诚服务落实到每一位家长的心坎上。面对家长时,她以心暖人,认真反馈幼儿在园的情况,给予家长专业的建议,用实际行动向家长证明了“孩子放在我这儿,请放心”的承诺。她注重家园共育,用自己的真诚去感动家长、用自己的行动去说服家长、想家长之所想,急家长之所急,让幼儿在家园共育中茁壮成长。
爱每一个孩子是幼儿教师永远不变的初衷。靠近光粤有钱,追随光,成为光,散发光,要想成为孩子的一束光,自己要先发光。温暖、照亮孩子是一件特别有意义的事情,谢老师愿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微光,照亮孩子未来的方向。
发布于:北京市高升网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